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又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有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农村,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与乡村发展血脉相连。充分挖掘和传承乡村非遗文化,并将其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与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风民风融合,对于拓展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非遗手工艺专业合作社
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和文化属性,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全面挖掘、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盘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并将其发展和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乡村非遗文化的原生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乡村非遗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乡村非遗呈“点”状态势,结构松散、零碎,传承力较为脆弱;二是人才培养和传承机制不够健全,一些非遗文化仅在家族内部进行代际传承;三是部分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对新时代新元素的综合利用不足,使得非遗文化及项目难以满足新时代生产生活需要;四是缺乏专业开发、设计及营销,导致市场化程度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相对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非遗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共性,应成为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把非遗传承人的特殊技艺转化为产品,打造成以“非遗”产品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非遗手工艺合作社,实现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完善非遗产业链。建立从非遗传承、创作到产品制造、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通过提供相关产业的培训和支持,帮助合作社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二是加强品牌营销与推广。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渠道,加强非遗品牌宣传和推广,并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非遗+”融合体验。三是加强创新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非遗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四是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民非遗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减税优惠等方式,鼓励农民合作社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帮助,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五是加强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培养更多具备非遗产业化管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非遗承载着乡村传统文化价值和美丽乡愁,是人们思想和心灵上的归宿。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弘扬乡村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展示乡村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增强乡村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
为此,要加强文化调研和记录。深入开展文化调查和研究工作,收集和整理乡村中的非遗文化元素、历史传承和相关故事,培养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活动,利用乡村文化活动平台,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举办非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宣传非遗文化的历史底蕴、精神内涵。要加强跨界合作与交流,与文化机构、艺术家、设计师等进行跨界合作,将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时尚、设计等领域进行对接和交流,使之与新时代新思想新观念相结合,在创新中转化、发展。
引导返乡农民工传承非遗
返乡农民工中大多数接受过基础教育、学习能力强,他们既熟悉家乡的传统文化,也熟悉互联网与现代化的市场。他们回到乡村,为乡村非遗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工会在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可大有作为。首先,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宣传教育,要提高他们对非遗手工艺的认识和重视。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培训班等活动,向返乡农民工传递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和责任感。其次,帮助返乡农民工建立合适的传承机制和培训体系。工会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和指导。同时,工会可以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创新和改良,使得传统手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此外,工会依法保护返乡农民工在非遗手工艺合作社或者工厂的合法权益。通过工会的协调和组织,返乡农民工可以更好地融入非遗传承体系中,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非遗文化的产业化能使我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市场有机结合,形成“非遗+文化”“非遗+旅游”“非遗+商贸”“非遗+电商”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也能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乡风民风,为乡村经济发展、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带来新的动力。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2023年10月21日《农民日报》祖磊 陈健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