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
5月1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新闻发布会在深圳举办。

本届文博会以“创新引领潮流,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融合科技力量,创新内容形式,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展会规模。
展会时间定于5月22日至26日,为期5天,主会场设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另设了52个分会场,分布在全市各区。
本届展会共组织了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了265家,其中线下参展企业3300家,比上届增长了224家,线上参展企业2980家,比上届增加了41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11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展会将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将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目前招展工作已基本完成,已转入展会服务筹备阶段。
现场,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刘蕾从“2”“10”“1”三个数字解读了本届文博会的亮点。
“2”——文化和科技的双核驱动。
本届文博会一方面坚守文化底色,始终把文化摆在首位,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组织各地文艺精品剧目、优秀非遗传承项目、重点博物馆、优秀影视作品、精品出版物、代表性文创产品等文化属性凸显的优质项目和企业参展,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另一方面是突出科技赋能,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邀请6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参展,通过安全应用场景呈现,科技演出等创新,呈现新质生产力与新业态新消费。各省市政府组团将呈现人工智能在各垂类场景的应用。
同时AI展会助手“文小博”将首次亮相,也将参与迎宾志愿服务、导览、采访等工作等新技术应用,是文博会的本届文博会的创新亮点和重要看点。
“10”——10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引领”。本届文博会上将发布国家和地方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有关的权威信息行业指数,更好体现行业引领风向标的作用。
第二个关键词是“市场”,本届文博会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265家,也吸引了全国文化企业30强等知名文化企业以及国内国际头部品牌企业近300家,首次参展参与的服务企业机构超过60家,其中文创中国展区汇聚全国众多知名文化企业20余家,头部机构将携带重量级的文创产品参展。
第三个关键词是“前沿”,重点聚焦数字文娱、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消费等赛道,全方位挖掘汇聚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内容。最前沿的高端潮流产品项目,最具行业权威头部企业,最富活力潜力企业在文博会汇聚,腾讯、阿里巴巴等300多家海内外头部企业,将呈现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四个关键词是“国际”。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参展商线上线下参展,也邀请了110个国家和地区,预计3.5万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文博会国际化朋友圈从60多家增至70多家。
第五个关键词是“品牌”。优化文博会展陈布置,打造网红打卡点,拓展产品销售途径,持续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新设世界与中国青年文化创意项目孵化展区,文博会礼物展区,策划举办中国时尚经济创新发展峰会,“我心目中的文博会”礼物征集评选活动,引领文化新消费。
第六个关键词是“营销”,将围绕优秀企业品牌和产品策划,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宣传报道,推出文博会热销产品,热度商品等榜单,提高展商在展会中获得宣传交易实效的机会。
第七个关键词是“共享”,加强文博会与在深圳同期举办的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暨第六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的资源共享和宣传报道,进一步放大重要展会的效能。
第八个关键词是“民众”。在全市各区精心策划了52个文博会分会场,推动各区各分会场巧策划巧布展,推出近300项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交易功能突出和公众参与度高的展示交易活动,力争把分会场都办出特色,百花齐放。
第九个关键词是“服务”。全面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着力做好环境整治、氛围营造、形象展示等工作,完善交通接驳,加强展馆周边交通疏导,全力为参展商、采购商和广大观众市民参加文博会提供最优最好的交通条件。
第十个关键词是“融合”。文商旅消费融合联动,推出优惠措施及主题旅游线路,开展系列的宣传和专题活动,让海内外朋友们在参展之余还能赏意、欢聚、独成沉浸式,感受深圳的多元魅力、创新活力和无限可能。
“1”——做优做强交易这一关键的硬实力。
围绕做优做强文博会,在促进招商引资,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核心价值,推出完善交易平台,统筹交易资源,提升交易服务等三方面22项促交易措施。
如大力优化展览内容与展商结构,广泛对接全国各类商协会、平台公司等专业买家资源,推动参展企业在文博会平台拼经济、拼订单、卖商品、觅商机,努力促成更多产品交易和,同时大力拓展线上交易,推动更多的文博会参展商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出海,不断壮大文博会的生命力。
南方+记者 郭悦 曾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