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机器人“七剑”出鞘:科技锻骨 文心雕龙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第21届深圳文博会将于5月22日在深圳开幕。20多年来,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连续位居全国首位。当前,广东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呈现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等新格局。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文博新粤动·功夫天团”系列报道,解码引领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浪潮的“广东功夫天团”。

  世博会上当导览,工厂车间运货忙,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分身两界”,轻盈舞动;既能“机器人造机器人”,又能冲咖啡、调鸡尾酒,库卡机器人探索江湖百业不休;可进生产线,又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越疆机器人灵活如六脉神剑;高效生产玩具,拼出童年记忆,高端智能装备“多面手”拓斯达七星布局破长空……

  今年以来,广东机器人“七剑”出鞘,以“文心雕龙”加“科技锻骨”的硬核功夫,舞出未来已来的文化生活新图景。

  作为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广东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24万台,占全国总量的44%,贯通“零部件—整机—应用”全产业链。从“七剑客”到“七十剑客”,从文化创新到服务落地,广东机器人军团正以超越想象的方式,打造文化新质生产力。

  会导览能走秀

  机器人勇闯文旅新赛道

  “欢迎来到中国馆!”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正在进行中,中国馆首个具身智能“导览大使”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C在熟练“营业”。它使用定制化数据库解答观众问题时“丝滑”无比,引来游客连连点赞:“太厉害了,这简直就是‘未来生活’的科技展示!”

  身高163厘米、体重43公斤的Walker C,搭载了优必选自主研发的具身智能交互大模型,能熟练使用中英日三语进行导览。它还能以6公里的时速稳定奔跑,可敏捷避障、上下坡、抗冲击等,随时应对多地形的复杂环境,被游客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具身智能大模型则是人工智能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世博会正是检验其应用价值的绝佳舞台。”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说,Walker C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运动控制、具身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更通过实际服务场景,让全球观众直观感受人机协作的未来可能性。

  钢铁为骨,代码为经。在广东,优必选等机器人“七剑客”,正以硬核武学,练就“文心雕龙”与“科技锻骨”的硬核功夫。

  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机器人,既能24小时不间断“机器人造机器人”,又能行云流水地冲咖啡、调鸡尾酒;出口到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越疆机器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的华数机器人,下棋落子掷地有声;轮胎模具界“巨无霸”巨轮智能,自主研发的RV减速器,安装在机械臂上还能丝滑舞狮;高端智能装备“多面手”拓斯达,产线高效生产玩具,拼出一批批童年记忆……

  不只是“七剑客”有如此文艺的硬核功夫,更多“广东造”机器人,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国内首款可跳跃、可适应多地形行走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夸父”,近日勇闯2025年深圳(龙华)·米兰双城时尚周,穿上苗族非遗服饰“走秀”,还能迎宾、导览、讲解。

  “团队创新性地将model-based control(基于模型的控制)与RL算法深度融合,以实现高一致性、高稳定性的步态调整与动态避障,为‘夸父’完成走秀、主持、导览等任务提供稳定支撑。”乐聚机器人相关负责人说,人形机器人正为各行业带来生产力的变革。

  在泰山等近10个景区,肯綮科技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正为游客提供“轻装上阵”的登山体验。主机自重约1.8kg、续航3小时至5小时,这款外骨骼机器人通过内置的传感系统及AI智能算法,能为佩戴者节省30%至50%的体能。

  “这款产品还具备阻力健身功能,可广泛应用于登山、远足、健身、跑步以及日常行走、上楼等生活和工作辅助领域。”肯綮科技监事郝志勤说。

  从世博会的导览大使,到时尚周的“数字超模”,再到泰山景区的外骨骼登山助手……“广东造”机器人正突破技术边界,重构人类与机器的协作方式,催生出“机器人+文化”的新生态。

  有温度擅服务

  人形机器人带来生活新变革

  展望未来,作为机器人最高级形态的人形机器人,将舞出怎样的新生活文化?

  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一场奇妙的舞台剧吸引了众多读者:这部舞台剧的主演是来自五个国家的8位小朋友和一位名为夏澜的人形机器人。现场读者随着节奏与演员们一起拍手,发出阵阵欢呼。

  夏澜面部逼真、表情生动,甚至还有和央视主持人康辉同台主持的经验。这款由数字华夏自研的机器人,实现了动作交互、语言交互以及表情交互的有机统一。“我们希望做出有温度的人形机器人。”数字华夏创始人兼CEO沈健说。

  在沈健看来,真正有价值的机器人产品必须回归服务本质。该公司目前就在重点布局银行营业大厅这一细分领域。“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C端大规模商业化尚不现实,在B端市场,特别是金融、运营商、电网等大型行业客户,对服务型机器人则有着明确需求。”

  “就像人有‘三百六十行’一样,机器人最终一定能胜任各种各样的工种。在这些工种中,康养领域和工业领域可能率先实现大规模应用。”帕西尼感知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OO聂相如认为,这些领域具有劳动力短缺、工作环境危险或不适合长时间劳动等特点,更适合使用机器人进行服务。

  当前,“广东造”人形机器人在不同领域大显身手,逐步走进文化生活的各类细分场景中,这正是人形机器人走向多元化、通用化场景的修炼历程。

  “安防、物业、家庭……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足以养活一家或几家公司。”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认为,做人形机器人要以行业痛点、用户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追求跟人一模一样。以广汽的轮足机器人GoMate为例,它可以上产线拧螺丝,也可以进4S店服务消费者。

  “预计未来3—5年内,人形机器人将在家庭场景进行落地,如康养、照顾小孩、家务整理等。”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姚艾文认为,未来机器人不仅能够根据用户个人喜好进行定制化配置,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入了解用户喜好,还能够在不同场景下扮演不同角色,提供情绪价值和精细化服务。

  随着技术持续突破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这场人机共舞才刚刚开始。每一位“舞者”都剑指同一个终极目标——去人能去的地方,做人能做的事情,让每个人的生活因机器人技术变得更美好。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

  策划:郎国华

  统筹:李贺 陈枫 王海军

  执行:袁佩如 李培 张由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