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5月20日至21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以“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题,有关职能部门代表、政府参事、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等专题展开探讨。
如何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少专家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协同联动,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共同体,有效整合三地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湾区。
以深度融合发展赢得未来
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基础支撑。论坛现场,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交流,融合、协同成为高频词汇。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提出了“四个融合”的思路,包括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区域协同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大湾区产业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数字、绿色、文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等方面。“今后5—10年是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期,要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加强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以规划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深度融合发展赢得未来。”
“大湾区要进一步提升创新链条的系统性、创新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以及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效率。”国务院参事、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李卓彬建议,粤港澳三地共建共享科研平台,推动科研资源互联互通。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蓝海涛通过横向对比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湾区之间的一些关键指标,认为大湾区在基础研究投入、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结构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为此,他建议,深化规则衔接,提高金融开放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国际人才引进,提升跨国人才的支撑力。
从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战略定位。如何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近年来,大湾区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初步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在战略和路径上,要实现从跟踪追赶向局部领先、从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从终端产品创新向中间品创新、从协同创新向创新集群的转变。”王一鸣建议,改变技术追赶模式,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在具有较好科技基础,符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性、牵引性领域培育和形成若干局部的领先优势,构建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服务等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集群。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党组副书记、署长钟海在论坛上分享,深圳园区利用河套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港澳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一批深港合作项目在此落地。“接下来,希望有关部门继续支持河套合作区加强制度创新,在这里布局建设更多重大设施平台。”钟海说。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好‘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持续探索制度创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院长陈国凯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保障科创政策的连续性,在人才跨境流动、社会保障、留学学位认定等环节打通“堵点”,完善人才配套服务,吸引更多人才聚集大湾区。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大跨境科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粤港澳高校之间的合作
打造一流湾区,离不开一流教育和人才支撑。不少专家认为,教育领域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为高校探索新型特色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说,人工智能浪潮不可阻挡,高校要善用人工智能,推动教学和科研改革,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实现从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转变。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介绍,为适应人才培养新趋势,学校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学生每个星期只上4天课,星期五全部去实验室,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樊建平说,高校要积极布局交叉学科,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激发创新活力。
聚焦建设人才高地,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建议,加强粤港澳高校之间的合作,实施学分共同认证、交换生项目等举措,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向深入。
鼓励商业银行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金融业是大湾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介绍,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定位,近年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制定了很多专项政策,包括“前海金融30条”“横琴金融30条”“南沙金融30条”等。“这几年,金融管理部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出台的政策,尤为密集,是全国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力度最大的地方。”
王一鸣表示,过去的金融体系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不完全适应科技创新的需求。科创存在不确定性,是数据、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而商业银行追求收益的确定性,需要固定资产、有形资产做抵押。为此,王一鸣建议,鼓励商业银行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依托人工智能赋能金融发展,也成为多位专家的关注重点。银河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全球金融竞争迭代迅速,已经进入算法时代,传统的金融枢纽依赖地区、区位、政策和资本规模,而如今人工智能正在重塑逻辑,未来的国际金融枢纽将与数据、算法等深度融合。
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向松祚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方面有许多了不起的创新。面向未来,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实现金融的个性化、定制化和普惠化,从而助力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南方日报记者 汪祥波 汪棹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