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湾区都市网消息,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市场规则体系与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对接的区域之一。

  近日,暨南大学教授、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林学军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技术、资金、人才向内地辐射,形成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良好互动,带动广东省、华南、全国的共同发展,实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循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大市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十四五”时期大湾区要消除大湾区各种行政区划壁垒,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先导,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监管机制。要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探索更多“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改革创新举措,推进内地与港澳在市场准入、标准认定、产权保护等方面接轨,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商品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打通内循环的各个环节,保障大湾区内循环的顺利进行。

  发展数字经济,加速内循环。粤港澳大湾区有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有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大湾区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努力发展数字经济。政府要制定长远规划,实施优惠的财税政策,支持企业建设数据中心,形成数据的收集、储存、处理、开发、交易、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作用,通过实施科技带动,产业带动和市场带动,推动区域内循环的发展。大湾区的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应当利用其优良的区位条件,虹吸全球生产要素,做好产业链、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如研发、设计,而要把有关生产、制造环节尽量延伸到大湾区外围城市或者是广东的东西两翼,华南其他省市及我国的中西部,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生产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组织带动,促进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保证内循环的顺畅进行。

  建设高端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来国际竞争是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竞争。因此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十分重要,粤港澳大湾区要面向国际市场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一批竞争优势明显、支撑带动较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要分工合作,各城市要有重点地打造一些特色产业集群。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要建设主轴为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极点为港深莞、广佛、澳珠,多城市合力支持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当前,由于粤港澳三地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差异,导致大湾区科研资金的流通受阻。另外,三地科研物资流通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科研设备流通成本较高,设备共享规则限制也较多。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打通区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的障碍,形成创新合力,共同建设粤港澳国际创新中心。

  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外循环。利用港澳的特殊地位和粤港澳大湾区良好的区位优势,虹吸全球生产和创新要素。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国际顶尖科技人才。近来,大湾区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创新,如,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绿卡制度”,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要素集聚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除了引进高端的国际人才,粤港澳大湾区还要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有利条件,大力吸引外资,争取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到大湾区设立企业总部,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对外贸易。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11个城市中,香港、珠海、深圳进出口总额分别位列前三,引领着大湾区对外贸易的发展。2023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55万亿元,同比增长0.4%。其中,民营企业成了我国外贸的主力军,民营贸易总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52.9%,民营出口总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63%,大湾区众多的民营企业功不可没;汽车出口增长118.5%.,比亚迪电动汽车出口大放异彩。因此,大湾区应该积极扶持民营企业,促进电动汽车、手机、锂电池、太阳能设备等产品的出口。同时,应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RCEP协议释放出的红利,通过出口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内外循环的运行。

  加强对外投资,构建中国自主可控的全球价值链、创新链。大湾区民营制造业是广东企业境外投资的主力,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等5个大湾区城市走出去企业规模占到广东全省的90%以上。粤港澳大湾区要积极利用好港澳这个超级联系人,给予我国走出去企业金融支持、信息支持、法律支持、政策支持,努力培育中国的跨国企业,提升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利用“一带一路”倡议,RCEP协议以及我国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金砖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契机,积极投资海外,开拓海外市场,构建中国可控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促进我国内外循环的顺利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