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耐心的问诊、一句温暖的慰藉、一个鼓励的眼神,往往能给予患者超越药物的力量。医学人文到底要如何建设?深圳交出了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标准。
11月8日,为期两日的第七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在深圳举办,来自十多个省份,近200个医疗机构的共计7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医学人文发展。

广东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吴景赠介绍,近年来,广东省将医学人文建设作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试点,纳入”健康广东”建设总体布局,制定实施了《广东省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组织编写《医疗卫生机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参考大纲》,率先发布《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动医学人文从理念倡导走向制度保障,从零星探索走向系统推进。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史盛丰表示,医学人文是重建医患信任的桥梁,是提升医疗质量的内核,也是医者安身立命的根基。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医学人文建设上敢为人先、勇于探索,“深医实践”必将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和示范样本。
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耿庆山介绍,该医院牵头成立了深圳市医学人文质控中心,通过智慧医院建设推出66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通过完善人文医院建设运行机制推进医学人文查房和“1+N”建设标准,通过舒缓空间、居家宁养等举措,让人文关怀渗透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解读了2025医学人文质控标准和该院在建设人文医院的深度实践。
从2023年成立全国首家医学人文质量控制中心,到发布全国首个《医学人文质量管理控制标准》,再到将“深圳模式”推广至惠州、佛山、成都等地市……深圳用一套可量化、可考核的质控体系,让医学人文从理念倡导转化为医疗服务的“温暖刻度”。
据了解,之前的标准就像一份“使用说明书”,把原本抽象的医学人文关怀,转化成了100条清晰、可查、可落实的具体指标。2025年,标准进一步优化,广泛吸纳全国医疗机构的实践反馈与专家智慧,构建起涵盖人文理念、人文质量、人文服务、人文管理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90个三级指标的全方位、多层次质控体系。
该标准既有进一步对患者的关心关怀,包括CT /MRI检查时应关注患者保暖、建立患者出现“空间幽闭综合征”应急预案机制、服务叫号系统避免使用患者全名保护隐私等,真正把尊重落在细节里,更有15条关怀医务工作者的要求,鼓励医院为医师购买医师责任险、不将患者欠费与医务人员收入直接挂钩等重视解决医务工作者权益的相关指标。
作为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是这套标准积极的践行者,先试先行的实践者,率先按照质控标准,对医院整体医学人文建设水平进行自评。在此基础上,质控中心推出《人文医院建设“1+N”自评指标》,自评不仅对照“大标准”,更带领全院38个科室出台专科人文质控“小标准”,以点带面,将人文理念贯穿于“院前—院中—院后”的多学科全链条服务中去,实现“科科有标准、服务有温度”。
耿庆山院长还介绍了由他牵头编著的新书——《中医药典籍里的人文精神》。该书在中医药这座中华文明的瑰宝中,挖掘其中“大医精诚”“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等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从对生命的意义、医学的价值和医患关系的问题中,看见古人对于医学人文的深刻理解与历史实践,让传统医籍中的人文智慧重焕生机。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王德社长现场为大会颁发交流证书,表彰深耕人文研究的学界力量。
会上,专家们分别围绕数智化与稳态医学、生命微光、职业倦怠、医者仁心、精神贫困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分享,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与热烈探讨。
深圳市医学人文质控中心主任王琦介绍,目前深圳全市83家医疗机构已建立起顺畅的医学人文建设工作联络制度;通过举办7期专题培训,覆盖超千人次,深圳培育并遴选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优秀典型案例,让“好做法”变成可复制的“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