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南海之滨,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联通三地,天堑变通途;深中通道穿过海底,为珠江两岸连上“关键一笔”;黄茅海跨海通道如钢铁长虹飞架东西,往来车流如梭……当人流、车流等要素在不同城市间跨江越海地穿梭,县域经济也搭上了时代的快车,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脉搏也随之蓬勃跳动。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明确,要构建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两年多来,四市间的合作不断深入,从“地理相邻”到“发展相融”,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并进”,珠西都市圈建设迈入“提速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珠海正切实扛起推动珠西高质量发展的“头雁”责任,推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奏响都市圈“破壁”融合协奏曲。
交通先行:打通珠西都市圈“血脉经络”
伶仃洋上,长虹卧波。再过数日,“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即将迎来通车的第八年。
开通以来,这座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大桥不断刷新车流量客流量纪录。截至今年9月,经港珠澳大桥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已超9800万人次,车辆超1300万辆次,其中港澳单牌车总量超过700万辆次。

图为港珠澳大桥
这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已日益成为大湾区人员、货物往来的“黄金纽带”。在北上南下的“双向奔赴”下,“大桥经济”也成为珠海推动县域振兴、均衡城乡发展的热点议题。
与此同时,更多“湾区速度”正在珠江口不断上演。深中通道通车一年多来,日均车流量超8.64万辆次,约占跨珠江口车流总量1/5;黄茅海跨海通道的正式通车,让珠海到江门的车程缩短了约一半,并自西向东衔接港珠澳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交通网络再添一条“超级通道”。
当下,“百千万工程”已从“破题开局”向“质效提升”迈进,在区域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始终是基本盘。
俯瞰珠江口,桥隧交错,路网纵横,天堑变通途——珠机城际积极探索公交化运营,全线日均开行列车增至76列,平均发车间隔压缩至25分钟;珠肇高铁、广珠(澳)高铁、南珠(中)城际等项目加快推进,未来将形成“轨道上的珠西都市圈”,进一步缩短珠海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的时空距离。
互联互通带来互惠互利,协同融通赢得高质高效。珠西都市圈地处珠三角连接北部湾城市群乃至大西南的门户地区,这些工程不仅打通了物理阻隔,更激活了区域要素流动的“任督二脉”。跨海通道、城际铁路、干线公路“三网融合”,构建起大湾区西翼的交通枢纽,为产业协同、要素流通、城乡融合提供基础支撑。
未来,珠西都市圈还将以推进交通设施“加速成网”为目标,实施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行动,将珠江西岸城市群更紧密地连接起来,有效促进珠西都市圈与广深、港澳的资源互通。
城乡融合:打造跨市域合作“试验田”
白墙黛瓦映碧水,产业兴旺富乡亲。“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在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珠海、中山、江门交界区域,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迎来了看得见的变化。
今年春节,珠中江三市联合打造的“万亩油菜花田嘉年华”成为现象级文旅案例,嘉年华累计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三地文旅部门首次共同策划、组织、发布15条乡村旅游风情带“一程多站”线路,整合文旅资源近200个。

图为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暨万亩油菜花嘉年华开幕仪式
“珠中江三地侨乡文化、海丝文化、香山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与中山、江门联合推出旅游线路拓展文旅产品业态,有利于提升文旅经济影响力,将为珠西都市圈建设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
跨市域“文旅+”的融合新模式,不仅盘活了乡镇的“沉睡”资源,还激发了文旅市场的消费活力。珠海斗门区与中山神湾镇牵头组建了珠西都市圈先行区文旅消费联盟,14家文旅企业率先实现跨市消费凭证互认,推动游客变顾客、流量变销量。
要推进跨市域合作向更深、更广迈进,实现政策协同、机制衔接、公共服务等“软联通”是关键。
体制机制方面,珠海市会同中江阳三市联合印发珠西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跨区域重大合作项目清单、年度工作要点、联席会议制度等“3+1”文件,明确190项重大合作项目,总投资超1.6万亿元。
政务服务方面,四市签署《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政务服务与数据协作框架协议》,加强政务服务和公共数据共建共享,推动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截至目前,珠海71项政务服务事项可于三市办理,中山260项、江门341项、阳江150项政务服务事项可于珠海办理。
教育医疗方面,珠海深入开展对口帮扶阳江市江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累计接收阳江、江门525名教师跟岗学习,阳春市第一中学加入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实现跨市集团化办学。加快实现珠江两地养老服务有效衔接、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和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互认,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
当区域协同的创新性构想一步步落地转化为制度性安排,珠西四市初步探索出一套从“各自为政”到“共建共享”的新路径。
产业协同:共建新质生产力“创新走廊”
珠西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是解决珠江口两岸“东强西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破局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配套。立足“一核三极、两圈四轴”格局,珠海主动对接,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跨界产业合作,激发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大湾区西翼产业新高地。
如今,在“飞地经济”“飞海经济”的产业协同新模式下,新质生产力在珠江口西岸“多点开花”。一组数据可以直观感受珠海的产业热度。
——携手阳江发展飞地经济,在阳江共建23平方公里的珠海市-阳江市产业转移产业园作为阳江产业承载地,在珠海打造23万平方米、省内规模最大的“反向飞地”珠阳合作产业园,在深圳打造阳江科创反向飞地作为阳江产业创新孵化基地,构建“研发设计在深圳、转化培育在珠海、产业落地在阳江”的产业协同创新生态。2023年以来,协助阳江新签约项目309个,计划投资额2110.13亿元,其中合作园区新签约项目126个,计划投资额777.4亿元,已落地项目57个、计划投资额100.77亿元。
——在东平渔港和阳江海域以“飞海”模式共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和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总投资45亿元,启动期先行投资2亿元建设2平方公里海洋牧场。
——斗门区与江门新会区谋划合作开发建设珠西红关片区合作产业园,基于周边海工装备产业基础,聚焦船舶产业的上下游配套,联手打造高端船舶与智能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协调发展要“握指成拳”。构建串联起珠江口两岸的科技创新平台,更能凝聚创新合力,破解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次难题。

图为珠西科学城“三大创新中心”启动仪式
今年5月,作为珠江口西岸的重大科创平台,珠西科学城正式从“规划图”迈向“施工图”,成为破解珠江口“东强西弱”科创格局的关键落子;10月,珠西科学城“三大创新中心”揭牌启用,用“珠海速度”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当前,珠海正以“创新集聚发展轴”为发展主线,串联起中山、江门、阳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重点平台,打造珠江口西岸“科创大脑”,推动珠西都市圈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珠西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从跨海通道的“钢铁骨架”,到城乡融合的“毛细血管”,再到产业协同的“集群网络”,“聚是一团火”成为珠西四市最生动的写照。当前,珠西都市圈正一步步打破区域间的地理壁垒、资源壁垒、体系壁垒,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集群的“西翼增长极”。
珠海将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产业协作为核心,以民生共享为目标,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推动都市圈建设从“物理连接”向“化学反应”深度迈进,携手中山、江门、阳江共同书写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注脚。